在职场上,尽管大多数时候都在提倡赏识和鼓励,但人是一种迟钝的动物,他只会感到“你这一次对他”比起“你平时对他”,好了多少。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好人式的领导,他们的下属并不怎么买账;反而那些素来严厉的领导,关键时只需要一个微笑、一句肯定,就能让下属感激不已,奋力向前。 相比一个从不批评人的领导,一个会批评人的领导在给员工称赞、鼓励时,往往更能给员工更大的激励感。他们的称赞,在员工心中反而会更珍贵、效果更大。这就是所谓的“落差善意”,它能让你的激励更有效果,让下属对这份工作产生更大的认同感和积极性。 ![]() 当领导,一定要懂得骂人,这么骂,不怕下属不服! 第一、责人先责己 批评之所以起不到效果,很多时候是因为批评者启动了被批评者的心理防御机制。你说他这里不好,他心里嘀咕“那你那里也不对呀”,表面上你把他训得跟孙子似的,其实这孙子心里一直在数落你的不是。 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一个道理,就是自己的孩子不能自己教,一定得找外面的先生来教。为什么?因为你在家的样子,你儿子清清楚楚,你板起脸,拿圣贤之道训他,他嘴上不说,心里琢磨会“那你也不怎么圣贤嘛”。 领导训下属也是一样。说真的,事情办砸了,上级也有脱不开的责任。如果不先澄清自己的责任,怎么让下属心服口服?
这就叫做责人先责己。
这个时候,批评才是真有效的。领导已经先自责过了,且重申规则。下属再触犯,领导批评,下属若还不服,那就不是批评的事了,那很可能就是开除。 第二、惩罚要明确 批评人的时候,最忌讳的一句话就是“看我怎么收拾你”。你以为这样很威风吗?其实是很无聊的。这时候被批评者的内心台词是什么呢:“怎么收拾我,你倒是说呀,敢情你也没想好?就是说收拾我是你私人恩怨?就是说你很不专业咯。” 确实,不可预期的惩罚会放大恐惧,会加深人的印象,可是人又有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如果你的下属觉得怎么样都不可能再获得你的信任,怎么着你都会继续给他穿小鞋,那你们以后合作之路就会很艰难。你还能指望他发挥主观能动性? 所以,批评下属的时候,一定要把惩罚的范围说清楚。多大的强度,到什么时候为止,惩罚完了还能不能愉快相处。强调一下,一定要表现出受罚之后到此为止的意思。因为再重的惩罚只要罪刑相抵,大家都能接受,以后还能好好干。 而如果面对没完没了的数落,要么破罐子破摔,要么老子不干了,这就是双输。《三国演义》所有叛变的故事都有一个共同情节,那就是主公没有讲清楚“这次我罚你,罚完了还是好同志,大家以后继续努力携手打天下”。所有被批评的下属都觉得是彻底失去领导信任,以后完全没奔头了,才会怀恨在心、生出反意。 所以,一定要界定惩罚的范围,这样才能实现批评的真正目的。 ![]() 第三、轻话说重,重话说轻 批评人的时候,轻重最不好拿捏。你觉得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对方可能根本不知道你为什么发这么大脾气;你觉得响鼓不用重锤、轻轻点一句就好,对方可能还真没当回事。 怎么办呢?有个诀窍:事情越轻,你的话反而要说重;事情如果真的很严重,你反而要把话说轻。
为什么呢?因为事情轻微的时候你不在意,所以话要说重,事情严重的时候你自己已经吓着了,所以话反而要说轻。
当然,该罚还是要罚,只是表达批评意见的时候,说法要稍微轻一点,就事论事,不要上纲上线。
这种做法,还有一个比较暗黑的效果。一件小事,你往死里骂他,其实也是告诉他:这事小不小,不是你说了算,是我说了算,防微杜渐我能看得比你远。这样能够表现一种掌控感,能够树立你的权威。一件天塌下来的大事,人人都知道很严重,你轻描淡写地帮他扛了,不但不说重话,反过来还安慰他:没事,我摆得平。这样能够让他死心塌地地崇拜你并且感恩,这种批评,可以让你拥有一个最忠心的下属。 批评,并不是为了骂人,而是为了把工作做好。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需要想清楚,要怎么表达批评意见才最有效。 以上三个原则可以放在一起,先承认自己的领导责任,再明确说你面对的惩罚是什么,然后看情况是把轻话说重还是把重话说轻。这套组合拳下来,你的批评是又适度,又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