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职场,每个已经在做管理工作的同学,一定都想成为卓越的管理者。 然鹅,提升管理能力要比提升专业技能要难太多。 相比专业能力,管理能力是一个影响因素更多、更复杂混沌,非线性的能力。 这也是很多职场人获得晋升之后,却百般不适,一下子找不到工作激情和方向的重要原因。 我的读者中,做管理工作的同学很多,不少人也咨询过他们的困惑。 很多人甚至问我:“洋哥,我是不是应该放弃管理工作,回归专业路线”。 “洋哥,我更喜欢编码工作,管理工作让我无所适从”。 前文提到,每个人都要追求自己热爱的工作。 这里忽略了一个前提,热爱的工作,首先应该是擅长的工作。 换言之,很多晋升管理者的员工,感觉自己不喜欢管理工作。 真正的原因恐怕是:不知道想怎么做管理! 那么我们如何让自己擅长做管理呢? 在工作第二年我就开始做管理工作。 一开始非常蹩足,团队怨声载道,输出基本靠我自己。 痛定思痛,我开始系统的学习管理方面的书籍。 2010年,无意中看到大师德鲁克的巨作。 那时刚担任技术主管,可能因为对管理的认知并不充分。 对大师的很多理论不得其法,不知道如何应用 被毒打多年之后,对德鲁克的很多观点,终于有了实践的心得和收获。 今天这篇文章,结合大师的理念谈谈我对卓越管理者的一点点认知: — 1 — 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在企业管理中,当有人提出团队成员表现不佳时。 有些管理者会引用德鲁克的这句话。 但思考但角度却停留在:因为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做出这样的结果也可以容忍。 而德鲁克的这句话,重点恰恰是相信让这些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且着力于用团队组织的力量赋能个人,最终实现不平凡的目标。 其实大部分员工都是平凡的人,甚至包括大部分管理者本身。 那如何让大家做出不平凡的事情呢?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是管理者需要每天思考的问题! 问自己两个问题:"这些平凡人的优势是什 "、"如何让他们做出不平凡的事"。 其背后的真正含义,是要通过 " 让组织成员卓有成效 " 来实现不平凡的事。 发掘每一个下属的优势,且在组织中找到能发挥下属优势的位置。 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帮助下属制定卓越目标,激发下属的成就感。 同时在下属实现卓越目标的过程中,给予全力的支持和指导。 ![]()
— 2 — 激励的原动力是成就感 德鲁克阐述激励的角度与众不同。 大多数激励理论还在执著于如何洞察员工的人性。 如何通过物质激励去驱动员工等等。 而德鲁克更强调如何让员工做出绩效并产生成就感。 显然更强调员工的精神满足。 在我做管理的初期,对精神满足感是无感的,往往陷入激励基本靠涨薪的窘境。 随后,我发现物质的激励,有效期极为短暂。 可能几个月,也可能只是发薪资的当天。 不少获得涨薪的下属,却迅速提出离职,一时让我无比错愕和惊讶。 而当我开始宣传公司愿景,力求让员工有成就感以及责任心,效果却非常差。 逐渐我发现那只是公司的愿景,和员工有什么关系? 没有深入思考这是不是员工想要的。 那么持续有效的激励的解法是什么呢? 将公司目标、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深度结合。 且让员工理解每一天的工作是怎么帮助公司、团队达成目标。 进而让员工产生使命感,在每一天枯燥无味的工作中,产生成就感。 同时,帮助员工制定绩效方案和成长计划,这两者要和公司、团队目标吻合。 支持员工顺利完成工作,取得绩效和成长。 并在成长之后给予对应的回报和激励,才可能有形成良性的互动。 说到这,引发了一个思考,去年我在和好未来AI lab负责人松帆聊员工激励问题。 松帆的看法是:对员工最好的激励是业务高速的发展。 业务高速发展自然能激发所有人的成就感。 但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在业务没有高速发展之际,让员工有成就感。 这就涉及到整体目标的透明化、大目标的拆解和分配、员工目标和业务目标的绑定、员工目标完成度的跟进和帮助、绩效考核和复盘。 另外有些管理者出于掌控感、安全感,喜欢做信息封闭。 公司、团队的目标和进展,并没有让尽可能多的员工了解。 这种情况之下,即便业务高速发展,员工却没有任何成就感和驱动力。 长期下去,团队也就分崩离析,自然也让高速增长成为泡影。 ![]()
— 3 — 注重贡献 有些管理者很喜欢引用德鲁克"注重贡献" 的思路。 强调每位员工是否还能做出更好的业绩,做出更多的贡献。 不少管理者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不要问公司给了你什么,要多问你为公司贡献了什么!” “不要抱怨,拼命干,公司给予你的已经够多了!” 这些管理者脑海中浮现的是员工积极进取、投入工作甚至不计回报带病坚持工作。 在我看来,这其实是把奉献和贡献混为一谈。 不思考公司和管理者能给员工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和环境。 一味强调奉献,其实已经接近「职场PUA」的境地了! 感兴趣的可以看看:职场PUA到底有多可怕? 其实奉献,是强调 "投入" 的这个过程,不求任何回报和结果。 比如父母对子女的付出,这是无私奉献。 而贡献,则强调做什么事对最终的结果有影响。 且包含自己在这个结果中的位置! 前者是杰出的人为了信念而牺牲,后者是平凡的人如何卓有成效地工作。 在职场,千万不要有让员工奉献的想法。 员工也不是傻子,要养家糊口、要成长发展,这是人之常情。 用平凡人的尺度更容易将员工凝聚在正确的事情上。 而注重贡献是将人的才智投放到最关键的地方,产生关键结果。 好的结果,一定是对公司和员工都有利益的结果! 带着对贡献正确的理解,才能更好理解员工的抱怨和不满。 这些抱怨和不满恰恰是管理者要去调整的方向。 ![]()
— 4 — 要相信每一位员工都力求表现 很多管理者并不相信员工都想好好工作。 更习惯用命令和监督的管理方式。 很多公司,强制员工996就是这种对员工的不信任的最佳诠释。 而德鲁克认为,管理者要相信员工想要表现出最好的一面。 同时也要对员工给予安全感的照顾和必要的指导。 更本质的,要激发人性中最大的善意。 其实管理者更应该思考一个问题:“你究竟是拿员工当机器,还是当人”。 机器适合执行命令,接受100%的监督。 而个体的人,都有表现欲、主观能动性、成就感、使命感。 如果你剥夺这些,那人也成了机器。 如果你激发这些,那每一个人都会是一个超级发动机。 有的管理者会说:人性本恶,你不强压,他们一定会偷懒。 那么,人性到底本善本恶? 其实管理者压根不需要去探究人性本身。 德鲁克更强调沟通、帮助和指导。 不是要对人性完全洞察,而是在组织范畴内释放人性的自由。 我们无法完全了解一个人,而我们的目标也并不是这个。 管理的目标是当员工来到一个组织中,迅速成为真正「自由的人」。 通过实现员工的个人成就、满足员工的表现欲、激发员工的使命感,进而实现组织的目标。 只有真正是「自由的人」组成的团队,才是真正有战斗力的团队! ![]()
— 5 — 用人所长 有的管理者喜欢用听话的下属,因为这样的下属带来了满足感和安全感。 有的管理者喜欢用老好人,因为这样的下属不会带来管理上的麻烦,省心省事。 如果能用直言不讳、性格耿直的人,已经算很不错了。 但是,这些特点真的是长处吗? 德鲁克所说的用人所长,是为卓有成效服务的。 因此,这里的“长处”是指可以使员工工作更有成效的卓越才能。 比如市场分析、项目管理、数据分析、战略分析等等。 而“听话”、“老好人”、“直言不讳” 属于基本价值观范畴。 很多管理者理解德鲁克这句话之后,做出的改动,是接受了更多不同个性的人。 却忽略了「为卓有成效服务」这句话。 没有去真正发掘员工的卓越才能,更没有锻炼发现员工才能的方法论。 此外,卓越的管理者从不问 "他不能做什么",他会问 "他能做什么 "。 这并不是说管理者要忽视人的缺点。 真正的底线是他的缺点不至于导致他不能胜任某项工作。 用人所长和容人所短相互对应的,用人所长还需要容人所长做基础。 能否容许下属发挥长处甚至创造出出乎意料的成就,这对管理者是一种考验。 ![]()
最后的话 管理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今天就谈这么多。 总结下:“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最好的激励是成就感驱动”、“激发人性最大的善意”、“多谈贡献,不谈奉献”、“用人所长,而不要求面面俱到”。 相信真正理解德鲁克这五个观点,一定能助力大家。 德鲁克的经典著作更多强调的是「道」,而我们的实践,更多得到的是「术」。 「道」和「术」的完美结合,才能带来管理认知和格局的快速提升! 作者: findyi 新东方多纳产品负责人,前360技术总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