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的时候,辰哥哥大老远就冲我跑过来,喊道:“妈妈,我在学校已经把大部分作业做完了,如果我很快完成所有作业,能不能去书店看书?”
老母亲故作沉吟道:“如果7点前你能完成就可以去,反正8点半前要回家。” ![]()
"耶~~妈妈最好了!那我们赶紧回家吧,我要快点把作业做完。”辰哥哥高兴得跳起来。
他不知道,其实他那表面平静的老妈,内心早就乐得快抽筋了。
谁能想到两年前还抗拒书本的孩子,现在对书本这么着迷呢? 与书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大概在辰哥哥两三岁左右,某天我看到闺蜜的朋友圈晒图,她6岁多的女儿Angel安静地在家里看书,背景是装满书的书架。闺蜜配文:整个书架的书都是她的,小家伙现在能认很深的字了。
那时我意识到该培养儿子对书本的兴趣了,于是就给他买了许多绘本。 他很喜欢我给他读绘本,但我不给他读的时候,他很少主动去翻。现在想起来,才知道他喜欢的不是绘本本身,而是喜欢我陪着他。
三四岁的孩子,对母亲有很强的依恋。如果当时我能利用好绘本这个媒介,坚持每天和他共读,更容易让他建立与书本的牢固联结。
因为对他而言,阅读的体验=妈妈的陪伴,他会对书本产生天然的好感。 ![]()
但可惜由于工作忙(想想其实是借口),我没有坚持下来。他也没有如我所愿,建立起对书本的感情。 反观我那位当幼儿园老师的闺蜜,在女儿6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给孩子读绘本,并且一直坚持到女儿愿意独立阅读。 一直到今天,小姑娘还是很喜欢看书。 这就是早期给孩子建立与书本的联结的好处,就像在孩子心田播下爱阅读的种子,时间会让这颗种子茁壮成长。 危机感!只爱游戏不爱读书![]()
由于工作忙,加上后来又生了弟弟小二,辰哥哥基本上是奶奶在带。奶奶带娃,最关心的是吃饱穿暖,啥事能哄得孩子开心就干啥。 哥哥就是这样迷上了看电视,甚至要开着电视才肯吃饭。 到了幼儿园阶段,他已经把手机玩得很溜了。这种情况持续到上一年级,那时他迷上了电脑游戏。 他的识字水平远跟不上同班同学,成绩也几乎垫底。更糟糕的是,让他看书就跟逼他上刑一样难受。每天一回家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看《我的世界》的游戏解说。 ![]()
我心里很着急,曾试过气急败坏地把电脑关掉,也试过拔网线,当然还试过讲道理和打骂,但他反而对游戏更加沉迷了。 这也逼迫我冷静下来,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打个比方,辰哥哥觉得自己在完成作业后有权利选择玩电脑,这个时候我要是强行让他关掉电脑去看书,势必让他对看书产生本能的抗拒。 ![]()
到底该如何让他从爱玩电脑转到喜欢看书呢? 后来我想明白了,转接的关键点在于找到一条通道,把玩电脑和看书两者之间的共通点找出来,然后用这作为突破口来“移花接木”,让他把注意力转到书本。 这其实就是利用了心理感应对抗的机制来设计的方法。当我们明白了这个原理,就可以根据自家孩子的情况去做相应调整。 想要改变一个人,千万不要让他知道你想改变他为了更清楚地地表述这个方法,我还是以辰哥哥的经历为例: 当时辰哥哥很沉迷一款叫做《我的世界》的游戏,后来我发现市面上有以这款游戏为主题的系列漫画,我就把其中一套漫画买回家。 ![]()
我特意在辰哥哥看这款游戏解说的时候凑上去,向他请教游戏里的一些细节。他非常开心地跟我互动。 趁着他正在兴头上,我装作“猛然想起”自己买了一套相关漫画,然后兴奋地说:“我也很喜欢这款游戏,无意中看到有一套这样的书就赶紧买了,你帮我看看这套书怎么样。” 我依然记得当时他那充满成就感的小眼神,妈妈的求助,他显然很受用。 我把书拿到他面前。他迫不及待地翻开,就像发现了新大陆。 那时他还不认识多少字,我就自告奋勇地给他读。
就这样,辰哥哥重新建立起与书本的联结。 ![]()
给他书店,但书单是他的鉴于以往的经验,我知道必须加强辰哥哥与书本的联结,不然就会功亏一篑。 在他上一套书要看完之前,我特意带他去逛书店。 幸运的是,我家附近就有一家非常适合在里面阅读的新华书店。 我把哥哥带到书店里,和他一起去找更多版本的《我的世界》,他在里面发现了更多让他感兴趣的书籍。
![]()
这个阶段,必须要以他的兴趣为主,不要刻意干扰他对书籍的选择。他想看什么就看什么,让他享受看书的感觉就好。
为什么要特意提出这个点呢?因为我曾经在这个阶段吃过亏。
那时看到哥哥已经很沉迷看书了,但我看到他选的都是漫画书,就生出了功利的想法。我特别希望他能多读名著或者全文字的儿童文学书籍。
但我发现每当我把我选的书拿给他,他都有点不耐烦。每次他匆匆扫一眼封面,淡淡说:“我不爱看这个。”就把视线移开了。
几次三番,我察觉他反感我的做法,并且对于去书店也没有以往那么热情高涨了。
我赶紧把自己的小心思按捺下来,不再参与他的选择。同时,我也去选我自己喜欢的书,坐在他对面阅读,各不干涉。 ![]()
其实认真想想,看漫画又怎么样呢?只要进对了门,何必太纠结领他进门的是漫画还是名著? 我也不必担心读闲书会对他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毕竟在新华书店,能出现儿童栏目的书都经过过滤筛选了。 到了适合的阶段,他自然会选适合那个阶段的东西。
每个生命都有发展的过程,太着急了容易演变为拔苗助长。孩子像是一颗充满了无限可能的种子,我们给他选的东西未必符合他的天赋和本性。 给他自由的选择的机会,我们也得以感知他的兴趣爱好,何乐而不为呢?
有时候,父母“懒”一点,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我们只需要洞察哪些土壤是适合孩子生长的,然后创造这样的环境就可以了。 就说阅读这事吧,多带孩子泡书店,家里也准备很多孩子感兴趣的书,假以时日,看书对于孩子来说,就跟吃饭喝水一样自然。
这就是环境的暗示作用,很强大。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我们尽量少做会削弱环境的暗示作用的事情。例如不在这个环境里玩手机,玩电脑等,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在潜意识里认同“这是个读书的地方”。 ![]()
看书不是你想看,想看就能看辰哥哥重新爱上看书,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同时,我发现他为了腾出更多时间看书,作业往往敷衍了事。
为了让他认真对待作业,我给他设置了一个门槛:要做完作业才能看书,而且作业必须按质按量来完成,否则剥夺当天的看书权。
这一招果然奏效,为了能看喜欢的书,他选择在课余时间见缝插针地做作业,有些作业没能在学校完成,就带回家继续做。
此外,我发现他做作业的劲头比以前足,做作业时专注力提高了许多,不用我在旁边催促。 ![]()
辰哥哥知道我们喜欢他看书,因此在潜意识里把“因看书而导致敷衍作业”的行为也合理化了。我们需要让他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合理的。
我们要让他明确:他是学生,学习是他自己要负的责任。而看书是他的权利,如果要保住这个权利,要先把责任担起来。
我没有跟他讲这些道理,只是给他提了要求。他明白了,所以也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
结语:以上就是我把辰哥哥“坑”进书堆的全过程,梳理一下,分四步:
第一步:把书本加入到孩子的生活环节中,建立与书本的熟悉感。(这一步在婴幼儿时期特别有效)。 第二步:找出孩子的兴趣点,买相关书籍回来与孩子共同探讨,逐步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书本。 第三步:创设适合孩子的读书环境。 第四步:孩子爱上阅读以后,为阅读增设“小门槛”,进一步加固孩子的阅读欲望。
世上没有哪个具体的方法能适合所有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只要我们知道原理,用心洞察孩子的需求,就能让教育更加有效。 ![]()
家庭教育导师林青贤说:“父母有知有觉地影响孩子,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成长。”这就是教育孩子的奥秘。不要说孩子已经大了,现在再让他阅读就太晚了,其实很不好意思地说,我自己就是在生了孩子之后,才突然想要好好读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