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改变自己,奋斗改变人生!

小改变

当前位置: 主页 > 幼孩教育 >

激发学习内驱力,父母要做3件事,“要我学”到“我要学”

时间:2024-06-18 21:30来源:未知 作者:网络 点击:

如何把 “家长要我学习” “家长逼我学习”,变成孩子发自内心地说“我要学习”?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激发学习内驱力,父母要做3件事
 

先来读下这个发人深省的小故事:

有位老人遇到了烦心事:一群孩子发现他家门口的草坪很适合玩耍,于是每天放学后都到老人家门口的草坪上玩耍。

孩子们太吵闹了,老人觉得心烦,就出来让孩子们走开。

可是,没有孩子听他的。

老人左思右想,有了一个办法。

 

第二天,孩子又准时来玩耍了,老人就拿了一把钱出来,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玩耍的辛苦了,来来来,我给你们每个人发1美元。”

孩子们高兴坏了,又能玩还有钱赚,天底下怎么有这样的好事!

老人就这样每天给孩子们每人发1美元,。

 

发了几天后,有一天,孩子们又准时来了,老人又给孩子们发钱,不过这次只发0.5美元了。

孩子们有点不高兴,想着怎么钱少了呢。

 

每天0.5美元,发了几天后,有一天,老人对孩子们说,以后不再发钱了。

孩子们一听,立刻不干了!他们说:“我们玩得这么辛苦,为什么不给我们发钱?!要是这样,我们就再也不给你玩了!”

 

果真,从此生气的孩子们再也不来了!

第一次听这个故事,我立刻想起了我的一个小学同学。

我和他是邻居,老师们都说他很聪明,可就是考试成绩不好,每次都因为“粗心大意”丢分。

一次期末考试前,他父亲对我父母说:“这次孩子应该能考好,不会粗心大意了,因为这次他们和孩子说好了,只要期末考了前三名,就给他买一个玩具。”(具体什么玩具不记得了,就记得是非常贵的玩具)

然后,那次考试男孩真的就考得很好了,他父母就觉得这个方法很有用。

但是,物质奖励的方法真的有用吗?

答案是否定的。

外部奖励或许短期内能有效,但长期存在严重隐患:

(1)如果奖励不存在了,或者奖励力度不够,他就会放弃努力。

(2)更糟糕的是,获取物质奖励会让孩子忽略做这件事本身带来的快乐。

也就是故事里孩子们玩耍本身就很开心,可是老人给了钱,孩子认为自己为了得到钱而玩耍,当老人不给钱了,他们就放弃在老人家门口玩耍了。

老人给钱的动作,成功地让孩子们忘记了一开始他们来这里,只是因为这里好玩。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激发学习内驱力,父母要做3件事

 

要激发孩子学习内驱力,父母应该做这 3 件事才是正确的养育之道。

第1件事,发现孩子优势,不断表扬!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吃饱穿暖只是最基础的需求,自己的价值被认可才是更高级的需求,也只有价值实现,才能让人获得更大的满足。

孩子也不例外,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被认可。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其基本内容是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激发学习内驱力,父母要做3件事

 

有个真实的案例,我在中科院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时,老师分享的他们教研组开会时的真实案例:

有一个初中男生,学习成绩垫底,总是倒数第一二名。

这个男孩痴迷于研究鞋子,各种名牌限量版的鞋子,他都如数家珍。

有一次学校开展活动,让每个班选同学来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老师就让孩子去了。

男孩的分享非常精彩,虽然只是一次分享,却让同学们都对这个男孩刮目相看,这个原本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在班里也总是默不作声的孩子,因为一次分享会的机会,融入了集体,被同学接纳,获得了同学们的称赞。

神奇的是,因为在学校获得更多的认可,他的学习成绩也开始飙升:一直从倒数上升到了年级中上的水平。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激发学习内驱力,父母要做3件事

 

如何让孩子感到自己有价值,被认可呢?

最能做好这件事的就是孩子的父母,因为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

父母需要去发现孩子的天赋和特长,然后就持续做一件事:不断努力去赞许他的这个能力,让孩子有优势的部分越来越好,这样孩子获得自信就会迁移到他的整个世界。

在孩子有优势的领域,他就会体验到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快乐。哪怕他的优势和兴趣是在收集名牌服饰,那也需要了解各种品牌历史,服饰的材质,如何鉴赏等复杂的体系,成为任何一个领域的专家,都会让孩子收获努力学习带来的快乐。

第2件事,利用“罗森塔尔效应”,助力孩子“步步高升”

父母给孩子不断输入一个“你能行”的人设,利用罗森塔尔效应,激发孩子学习潜力。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

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激发学习内驱力,父母要做3件事

 

罗森塔尔效应也被称为“人际期望效应”,我们给孩子的正向的人际期望,就会让他们对自己更有信息,开启良性正循环。

我觉得与罗森塔尔效应相对应的,就是另外一个心理学的著名实验,习得性无助。

简单说来,就是长期电击小狗,最后发现只给小狗开始电击的提示,但并没有电流,而且把狗窝的门打开,小狗自己都不会逃出来,而是依然做出了各种受电击后的反应。

 

对孩子而言,如果总是有人告诉他,你某一门学科不行,你就是比别人差。

那么孩子很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结果就是破罐子破摔,他连去试试看的想法都没有了。

就像接受试验的小狗,正常小狗直接就从敞开的门走出去了,但这只长期被电击的小狗,却感受到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电流。

如果您的孩子有某一门学科出现了学习困难,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帮他分析,以耐心信任的姿态,听取孩子的想法。

我觉得父母最糟糕的行为就是反复强调你的这门功课不行,你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父母这样做只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对孩子毫无益处。

父母的宣泄就像电击试验里的电流,孩子就像小狗,长期的刺激会导致最后孩子的习得性无助。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激发学习内驱力,父母要做3件事

 

第3件事,为孩子巧妙输入正能量

至今,我都对我父亲考高级工的故事记忆犹新。

我父亲小时候家里穷,虽然是初中毕业了,但上学时也是每天凌晨4点多起来去田里忙农活,然后去学校上课,下课就赶紧回家继续干活。所以,他的文化课基础非常差,后来他当工人,他参加高级工考试,因为文化课基础太差, 第一次考试,笔试部分没及格。

父亲开始坚持每天看书学习,这对一个几乎只有小学水平的工人而言,是非常困难的。

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后我父亲高分通过了考试。

我中学时学习陷入困境,有一段时间,数学、化学程度差到什么都听不懂。最后我能坚持学下去,没有自暴自弃,我觉得最大的支持是来自我父亲从小反复给我灌输的他的“辉煌事迹”。

虽然我父亲没学过心理学,但他却非常巧妙地应用了心理学原理。

“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班杜拉说:人类的学习,大部分都是间接学习。间接学习的方式就是观察别人,模仿别人。

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最喜欢模仿的对象是他们最亲近的人,也就是父母。孩子对大部分事件的反射,都是从自己的父母身上习得的。

如果父母指责孩子不认真学习,不做好时间规划,而自己却总在无所事事,刷手机,打游戏,那么,孩子从父母身上获得都是非常糟糕的行为模式:浪费时间,不用心学习都会变得理所当然。

除了日常的言传身教,我认为还需要刻意增强父母“刻意练习”的正面形象,从小为孩子输入父母的正能量,会让孩子更好的学习和效仿。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激发学习内驱力,父母要做3件事

 

受到我父亲不断给我输入正能量的启发,我现在就总给我女儿讲我自学游泳的故事:

我从小就特别羡慕会游泳的人,但我又怕水,从小学开始学习游泳,我弟弟用了三天学会游泳,我每年暑假都坚持去学,一直学到大学还是没学会。

参加工作后,公司旁边有游泳馆,我就几乎每天去学,高强度地自学,终于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学会了游泳。

我现在不断给女儿讲这个故事,就是希望有一天她觉得自己遇到不可逾越的困难时,能明白这些道理:

第一,每人都会遇到困难;第二,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不同,不必为自己比别人慢而羞愧;第三,在困难面前不需气馁,坚持“刻意练习”,就会有进步。

无论中考还是高考,还是以考察基础知识为主,我的考试经验就是从不放弃“刻意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一点点看到自己的进步,就会迎来胜利的时刻。

持续输入正能量,让孩子明白,人生就是这样,越努力越快乐!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签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