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的沟通,不仅没有好的教育效果,还会让孩子和父母之间竖起“高墙”。
不如试试这4条沟通法则,比讲大道理管用多了。 几天前,一位妈妈在家长群里吐槽,说自己已经快被上四年级的女儿气死。 晚上女儿写作业,她叮嘱女儿不要总想着看手机,结果她总是会偷偷看。 怕女儿饿了,就问她要不要吃点鸡蛋喝杯牛奶,结果人家毫不领情。 有时候女儿做错事,她多说了几句,还会被女儿嫌弃:
这位妈妈说完以后,很多家长都七嘴八舌吐槽起来。 就连我自己,也深有体会。 我们习惯和孩子苦口婆心地讲道理,想让孩子明白大人的良苦用心。 可不管好说歹说,还是软硬兼施,最后孩子依旧是我行我素,甚至还会特别反感。 如果父母想要沟通更顺畅、教育更到位,让孩子真正把话听进去,有4个心理法则一定要熟记于心: ![]()
麦拉宾法则: 吼骂,并不能让孩子更“长记性” 有孩子分享过自己一段经历。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他贪玩逃课,班主任只好打电话通知家长。 等他玩够了,回到家,父亲就大声质问他跑哪去了。 父亲板着脸冲他发火,大声训斥他的瞬间,他立刻变得十分紧张、害怕。 他知道自己逃课是不对的。 但他根本没心思留意父亲说什么,满脑子都是父亲那张愤怒的脸,还有父亲拍桌子的动作。 这场训斥,持续了一个小时,最后他记住的,就是父亲冷着脸,用力拍桌子,然后指着他大声质问:
虽然他回答“知道了”,可实际上大脑里是一片空白。 这其实就是心理学教授艾伯特·麦拉宾(Albert Mehrabian)所说的“麦拉宾法则”: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信息传递,是由“7%言语+38%语气+55%表情”构成的。 ![]()
换而言之,当我们跟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孩子本身能接收的信息中:
这也意味着,当我们和孩子讲道理时,孩子能听到的内容只有7%,剩下的93%都在留意我们的肢体语言和说话语气。 如果我们的肢体语言和语调是代表愤怒和威胁的态度,孩子的大脑就会察觉到危机。 此刻他脑海里会出现三种本能反应:攻击、逃跑、呆住,根本无暇顾及其他。 为人父母,不必总是用强势的态度去制服孩子,不如把声音放低。 《正面管教:不凶不吼教出好孩子》一书中写道:
责备孩子的声音越小,孩子听得就越认真,教育效果也就会越好。 ![]()
![]()
白熊效应: 你越禁止,孩子越来劲 很多父母都会发现:孩子总喜欢跟我们唱反调。 心理学上的“白熊效应”可以解释孩子们的“对抗”行为。 1987年,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韦格纳(Daniel Wegner)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 他给参加实验的测试者提出一个要求,让他们不要想象白色的熊。 结果发现,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大家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 ![]()
这个实验就很恰当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越跟孩子强调一件事的时候,孩子往往会跟我们对着干。 有一次,家里的一个置物柜的柜脚坏了,我只能先用一些书垫起来。 为了避免女儿受伤,我反复叮嘱她,“不要动那些书,也不要靠近柜子”。 可女儿每次都会趁我不注意悄悄走到柜子旁,想要把那些书抽出来。 当我们对孩子说“不”的时候,孩子更关注的是“不”后面的事情。
想让孩子听话乖乖配合,可以试试把“不行”“不可以”“不要”等否定词换成正面的词汇,正向暗示往往会更管用。 比如,把“不要在街上到处乱跑”换成“在街上要慢慢走”; 比如,把“不要打人”换成“要和小伙伴好好玩”。 这种直接的表达,更能让孩子接收我们给予的信息,减少孩子和我们的对抗。 ![]()
调味品效应: 适当的废话,是亲子沟通的调和剂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爸爸和女儿聊天的视频,特别温馨。 爸爸发现女儿有心事,没有长驱直入地质问,而是准备了零食和饮料,要和女儿开个茶话会。 从鼓励孩子取得好成绩,到夸孩子学会拒绝别人,父女俩就这么随意唠嗑。 他循循善诱,让女儿主动说出自己的心事。 ![]()
刚开始女儿还有点犹豫,但是没过多久还是主动向爸爸倾诉。 她说感觉自己在学校朋友有点少。 爸爸听完以后,就开导女儿:
![]()
爸爸和她说了很多道理,但是她一点也不抵触。 反而在爸爸的引导下,把这些话一点点装进心里。 同样是讲道理,有的家长不仅没有教育好孩子,还把亲子关系弄得更加僵硬。 有的家长却和孩子拉近了关系,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造成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就在于后者擅长运用“调味品效应”。 那些看似毫无作用的废话,就像是“调味品”一样,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能起到增加人们心理交融的作用。 我们和孩子沟通亦是如此。 心理学家贺岭峰说过,聊“废话”是做家长最重要的一个能力。 贺岭峰的女儿在国外学习的时候,他们经常一打电话就是几个小时,聊的一般不是作业和学习,而是一些类似“班上谁和谁谈恋爱了”的八卦趣事。 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女儿也特别愿意和他分享,他也能很快走进女儿内心,发现问题,及时引导。 许多父母却恰恰相反,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么无法克制情绪,冲孩子发脾气,要么张嘴就是长篇大论的说教。 这种带着负面情绪、直白生硬的沟通,最终得到的效果一定很差。 父母可能会因为怒气上头而口不择言,孩子也可能会因为父母劈头盖脸的训斥而心生抵触。 《小王子》里有句温暖的话:我在你身上浪费的时间,才让你变得珍贵。 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必急于直奔主题。 唠唠嗑,适当聊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比如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或者说说自己最近的故事。 烹饪中使用适当调味品能让菜品更加美味可口,教育中使用适当的“废话”也能让沟通更加顺畅,拉近父母和孩子的心理距离。 当我们打破了孩子筑起的心理防线,我们说的道理才会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
![]()
拉波波特法则: 4步,让教育更有效 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 这些问题并不是无解的,甚至还有公式让我们套用。 世界著名博弈论专家阿纳托尔·拉波波特提出了“拉波波特法则”,告诉大家如何沟通才能避免争吵,达成共识。 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中。 第一步:复述孩子的观点,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他。 第二步:表达对孩子想法的理解。 第三步:从观点中,提出我们理解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让孩子觉得被尊重。 第四步:说出自己反对的观点,并给孩子一个理由或者解决办法。 自从知道这个公式,和孩子沟通我经常套用。 就在前两周,女儿一放学就嚷嚷着要买一整套的奥特曼玩具。 因为班上有一个同学带了一套奥特曼玩具到学校玩,那套玩具她没见过,所以也想要。当时我是这么跟她解释的:
本来以为女儿还要闹一会儿,没想到她想了一会儿,就开开心心地点点头,拉着我的手回家挑玩具。 有了前面三个步骤,复述—理解—认可的铺垫,当我们再对孩子提出不同的意见时,他会不知不觉地被带入到一种自省的状态。 这种情况下,孩子情绪能得到安抚,就能够冷静下来去思考并接纳家长的建议。 孩子和父母达成共识,沟通才会真正有效。 ![]()
![]()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
只会空讲大道理的父母,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哪怕那些话全是为孩子好,全是人生真相,可对孩子而言,他们可能只感受到了“强迫”。 教育从来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设性的过程。 和孩子沟通,孩子的感受,才是最不该被忽视的。 用他们感觉舒服的方式交流,才是最智慧最有效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