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孩子,从审视自己开始。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行为的映射。
作者 | 可乐妈
![]()
字里行间满是委屈和伤感。 我愣了几分钟,正当我想评论些什么,却发现女儿已经删除了这则朋友圈。 我走到女儿卧室门口,敲了敲门,轻声问了一句“宝贝,睡了吗?”,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但我却睡不着了。 在网上搜了一圈她发的那组图片,原来这是一位名叫Mimi N的日本插画师的作品。 这位画师笔下的主角都是和我女儿年纪差不多的中学生。 她们看似乖巧、天真。 实际上却在经历着不为人知的语言暴力、唯成绩论、抑郁症等等的伤害。 看到这些,我的心头涌上一种强烈的似曾相识的感觉,脑海里也不断闪现着我与女儿相处过程中的种种画面—— ![]()
人生不是考试 很多时候没有标准答案 ![]()
记得女儿小时候,是很喜欢画画的: 蓝色的太阳、红色的草地,还有飞在半空中的熊猫。 可每次女儿兴冲冲地拿给我看,我总会一板一眼地纠正她:太阳应该是红色的,草坪明明是绿色的,大熊猫没长翅膀怎么能飞呢? 久而久之,女儿便很少动笔了。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哪里有什么“标准答案”呢? 雪化了以后,可以是水,也可以是春天。 父母的使命,就是理解和悦纳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是关注并呵护孩子的需求,并允许他有做自己的自由和敢于成为自己的勇气。 ![]()
所有的刀子嘴,都是刀子心 ![]()
有一回,我发现女儿的作业写得很马虎,计算错误随处可见。 一气之下,把她的练习册撕了,并气冲冲地说:
到了晚上,我去女儿房间给她盖被子,她却突然被惊醒,抱着我嚎啕大哭:
这一刻,我才意识到: 原来父母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或是随口一说的评价和结论,带给孩子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往往比肉体的伤害更加剧烈。 后来,我还看到哈佛医学院一位教授的研究,他发现: 那些长期经历语言暴力的孩子,不仅会缺乏安全感,性格孤僻、懦弱。 他们的大脑结构甚至都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智力。 实际上,刀子嘴的父母,永远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只有那些善于欣赏和鼓励的父母,才能给予孩子蜕变的底气和动力。 ![]()
真正决定孩子一生的 不是学习成绩 ![]()
女儿刚出生的时候,我对自己说: 我不要求我的孩子次次考第一名,我只希望她健康、快乐就好。 可惜,随着女儿渐渐长大,我好像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反而把成绩和分数变成了衡量她的唯一标准。 为了达到我的期待,女儿周末、假期也足不出户,整天窝在家里看书。 小小年纪,就架上了一副眼镜。 后来有一次,学校开运动会。 班主任为了鼓励女儿多运动,给她报了一项百米赛跑。 没想到女儿因为长期缺乏锻炼,才跑了没几步就摔倒了,磕得满嘴是血。 心疼女儿的同时,我也不禁反思: 一个没有强健体魄的孩子,即便学习再好,也不过是个脆弱的学习机器。 学校之外,还有更广阔的一片天地。 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独立自主的能力,愿意为之全力以赴的热爱,才是我们最应该给予孩子的礼物。 ![]()
父母吵架,最大的输家是孩子 ![]()
有阵子,我和孩子爸爸经常因为一些琐事争吵。 可奇怪的是,也正是那段时间,原本乖巧、懂事的女儿,突然变得极端又叛逆,甚至还上演过几次离家出走的戏码。 为此,我心累不已,觉得女儿一点都不知道体谅大人。 但闺蜜却一针见血的指出:
心理学家海灵格说,孩子是家庭的保护神。 当父母关系出现问题时,孩子甚至会主动去做一些自我伤害的事情,让父母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以拯救父母的关系。 了解了这一点后,无论是争执也好,矛盾也罢,我都不会忘记告诉女儿: 这不是你的错,我和爸爸还是会一如既往爱着你。 ![]()
压倒骆驼的 从来不是最后一根稻草 ![]()
平时,我总觉得女儿有些“小心眼”: 不就是当众批评了她几句吗,至于要死要活吗? 不就是冤枉了她一次吗,至于不吃不喝吗? 不就是一气之下摔了她心爱的玩具吗,至于对我不理不睬吗? 可事实上,孩子的世界其实很小,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恰恰是平日里那一桩桩看似不值一提的小事,日积月累,最终彻底击溃了孩子。 更让孩子痛苦的是,直到自己防线坍塌的那一刻,父母却还在斥责他:
却忘了,孩子的崩溃不是一瞬间的冲动。 而是因为忍了很久,终于绷不住了。 ![]()
抑郁症,是好孩子才会得的病 ![]()
前段时间,我看到了一则调查: 2020年,中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而乡村儿童的抑郁检出率更是达到了25.2%。 和朋友聊起这件事时,我不禁感叹道:
朋友是学心理学的。 听了我的疑惑后,她却说: “正因为是好孩子,才会得抑郁症。” 表面上,他们省心、优秀、努力、上进、自律。 可与此同时,他们也是最严厉的自我惩罚者:一旦发觉自己达不到父母、老师的期待,他们就会疯狂地攻击自己。 直至,向抑郁与黑暗缴械投降。 为了防止孩子被拉入自伤的黑洞,为人父母真正要做的,就是让家成为孩子的避风港,而不是暗礁险滩; 是要陪孩子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 ![]()
病态式的忙碌 比无所事事更可怕 ![]()
我相信,很多父母都和我一样,爱做计划表,恨不得每分每秒都给孩子安排了任务。 看着孩子完成了很多任务,才觉得他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可实际上,这种行为正是在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正如《专注力:心流的惊人力量》一书中指出的,专注其实是一种能量。 而频繁地切换任务、长时间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没有目标等,都会让能量迅速耗尽,从而难以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慢一点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看不得孩子闲下来。 就像罗曼·罗兰说的:
![]()
“你要听话” 是一场代代相传的骗局 ![]()
以前,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
可后来,我才发现,表面乖巧懂事的女儿,内心早已是倾盆大雨: 有人欺负她,她不敢反击,因为她怕与别人起冲突;有人向她索要东西,她也不敢拒绝,因为担心让别人不高兴。 看着女儿经常为了迎合他人,而刻意忽略自己的感受的样子,作为母亲,我既心疼又后悔。 这时候,我在书里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每个孩子的天性里,都有攻击的欲望和掌控的欲望。 那些看似“不听话”的孩子,遇见想要的东西,他们总是冲上前争取; 面对不合理的要求,他们也敢于大声说“不”。 也正因如此,他们这一生才能比听话的孩子活得更洒脱、肆意。 原来,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从不用乖巧懂事来限制孩子,而是保留了他们偶尔“任性”的权力。 ![]()
童年,才是整个人生的“研发部” ![]()
生物学家发现,童年越长的物种,智商也就越高。 而在所有生物中,人类拥有最长的童年,所以,我们是最聪明的物种,也在进化中成了世界的主人。 但一直以来,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我所做的,却是在剥夺孩子的童年: “双减”前,给她报这样那样的辅导班; “双减”后,又给她布置做不完的试卷,送她学各种各样的特长。 殊不知,为人父母,最难的不是逼孩子成为矛,让他在竞争中厮杀; 而是成为他的盾,为他挡住呼啸而来的焦虑和压力。 给孩子一次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她的想象力才能插上翅膀; 给孩子一点堆雪人的时间,她的动手能力才能与日俱增; 让孩子在同龄人的欢笑中成长,她才不会失去与别人相处的能力…… 漫长而美好的童年,才是人生真正的“研发部”。 想要让一个孩子拥有非凡的创造力,探索的勇气,和获得幸福的能力,父母最应该做的,正是守护他的童年。 ![]()
有人说: 孩子的成长本就是一个前进三步,后退两步,再前进五步,又后退三步的过程。 我相信,做父母也是如此。 孩子是第一次当孩子,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大家都是在一路曲折一路探索中,陪着另一个生命感受破茧成蝶的力量。 而在此期间,孩子需要的,不仅是高高在上的老师。 更是一个能俯下身,给予孩子爱与信任的朋友。 所以,无论何时,都请记得告诉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