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我严防死守,为何孩子还是近视了?我妈现在还在后悔,说要是当时家里的灯再亮点,我眼睛离书本再远点,或许我就不会近视。 虽然离我近视已经过去20年了,但99%的父母对近视的理解还停留在几十年前,认为无非是以下两个原因:
于是,以此认知基础上的各种措施就出来了,时刻纠正孩子写作业的姿势,家里的电视、电脑、手机、ipad一律规定使用时长。我们可谓是用心良苦,目的只有一个:
但很可惜,一番严密操作几年后,孩子们的眼睛上还是架上了厚厚的镜片。 据调查,现在孩子近视率竟然到了80%,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这个数字还在20%—40%左右,70年翻了两倍。 近视飙升,科学界确实也一直在找的原因。我们来看看,近几十年来科学界寻找原因的演变路径。 ![]()
(二)近视归因演变1、一直以来,以为近视和受教育水平相关。 因为统计发现,上高中的人群比初中近视率高,大学比高中高,硕士比大学高,博士的近视率竟达到90%。 据此科学界就有一个推测,认为:
在这个推测基础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形成了以上我们很熟悉的防止近视的办法:
确实,这个「推测」与我们的直观感受很接近,但有一个现象却没法解释,那就是这个相关性只在亚洲成立,欧美那边不成立。 也就是说,欧美高学历人群的近视率和低学历人群差不多,在欧美那边博士的近视率并不比高中孩子多多少,用统计学专业术语来说,就是相关性「不显著」。 此时的你可能会说了,那是不是因为欧美孩子看书的姿势比较正确呢? 经过观察发现,不是。全球孩子看书写字的姿势都差不多,都贴书本很近。 那你可能又想了,是不是因为基因差异造成的呢? 但基因学家说,也不是。因为基因变异写进遗传密码里并传给下一代,需要漫长的时间,几十年时间根本不可能。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 科学家抛弃「长期近距离看书导致近视」的推断后,有一项不起眼的数据引起了关注,这个数据不分地域,与全球孩子近视率高相关,特别是低年龄段的孩子。 2、户外运动时间与近视强相关 在一项统计全球6-7岁孩子户外活动时间的数据中,科学家发现:
到此,其实问题还没有结束,因为户外活动涉及的因素要多了,到底是哪个因素避免了孩子们的近视呢? 是因为户外活动量加大提高了代谢率?还是心肺功能增强?等等。 ![]()
(三)到底是什么避免了儿童近视?正确答案是——户外自然光。 占比最大多数的近视,都是在眼球发育期接受户外光照不足造成的。 而玩几个小时手机、看电视、室内姿势不正确看书,都只和视觉疲劳有关,而这并不能导致近视。 为何户外自然光能预防近视? 这和神经系统的互动有关。 因为阳光刺激了血清素的生成,而血清素能刺激视感细胞分泌视网膜多巴胺,我们知道多巴胺能让人愉悦,但我们不知道视网膜多巴胺能刺激眼球生长发育。 也就是说,当视网膜多巴胺降低到一定水平下,眼轴就会开始拉长,而眼轴不断拉长对应的就是近视度数的增加。 而在户外光刺激下,分泌足够的多巴胺就会阻止眼轴拉长,于是还没有近视的就不会近视,近视的度数就不会增加。 当然,这一切都在小学以前眼球还在发育时最为明显。 那阳光中哪个波段的光对此更有效果呢? 可见光波段都有效果。 在此,你可能又有一个“好办法”,既能保证孩子更长的学习时间,减少户外活动的“浪费”,又能预防孩子近视,毕竟现在内卷实在太严重。 什么“好办法”呢? 那就是把家里的灯换成日光灯,这样的灯能模拟户外自然光,这样不就能两者兼顾了吗。但很可惜,你这样的想法注定要落空了。因为:
![]()
(四)总结直觉会骗人,我们确定无疑的「因果关系」,往往只是「相关关系」。 什么意思? 举个例子你就知道了:
这就像我们之前以为引起近视的原因,从直观上看好像是对的。 读书越多的人近视的就越多,那就是用眼过度引起的,确定无疑了。 但和蜘蛛断腿不能跑一样,这也只是「相关关系」,读书越多的人伴随着用眼过多,这是表面,隐性的原因是:
这,才是导致近视的真正原因。 如果你知道了这个结论,就知道我们以前预防孩子近视的举措都是错的。 由此,我们也知道了孩子玩手机、看电视、甚至学习几个小时,都不是造成近视的罪魁祸首,顶多就是引起视觉疲劳,而视觉疲劳并不会引起近视。 刚好国家最近“双减”,还是乖乖地让孩子行走在大自然中吧,这才是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正确方法。 每天,让孩子户外活动2小时,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