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改变自己,奋斗改变人生!

小改变

当前位置: 主页 > 幼孩教育 >

惩罚孩子的3个绝招,巧妙不伤感情

时间:2024-06-18 21:30来源:未知 作者:网络 点击:

 

当孩子犯了错误,不少人总是认为“他还只是个孩子,知道什么,你个大人就不能让着点吗?”

前段时间看过一个国外视频,视频中7岁的男孩在超市收银处,不断地用脚踢打前陌生的方女士,女士开始并不在意,善意地提醒孩子身旁的母亲,结果母亲只是淡淡地瞟了一眼,孩子得到讯息后变本加厉,被打女士忍无可忍,直接将孩子摔在地上。

其实就视频来看,不少人会去指责被打的女士,认为她的做法太过了,但其实真正的问题处在孩子妈妈的处理态度上。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然也会有年轻的父母认为,孩子犯错无论大小,都要自己承担后果,而惩罚就是种教育的手段,是一种微妙的艺术。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该受到惩罚。

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惩罚孩子的3个绝招,巧妙不伤感情,爸妈快收好

 

 

另外,惩罚的目的是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但是,家长要知道惩罚不是目的,让孩子知错改错才是目的。

那么,什么样的惩罚才有用呢?有三个方法可以借鉴

01

面对一个打架的孩子,首先要查清事实,才能不冤枉他,让他心服口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中国文化中对惩罚有这样的原则:

“有心为善,其善不贷;无心为恶,其恶不惩。”

意思是说,成心做好事,不必去表扬,无知犯错误,不必去惩罚,而明知故犯者,一定要严惩。对于无知犯错的孩子来说,比惩罚更重要的是明辨是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当过校长。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个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在那里等他了。陶行知先生明白教育小男孩的契机来了,他掏出一颗糖给这个同学,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陶校长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摸了摸头,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行知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陶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打他。”

 

陶校长于是又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说:“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男孩拿着四块糖果,带着感动离开了校长办公室。

孩子是一个“矛盾体”,他可能会成为一个有纯正品质的人,也有可能成为一个有暴力倾向的人。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就象四份爱心,让小男孩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气。

 

惩罚孩子的3个绝招,巧妙不伤感情,爸妈快收好

 

02

面对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批评是必要的,但有时宽容效果更佳。

在古代,有一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看见院墙边有一张椅子,他立即明白了有位弟子违反寺规,翻墙出去了。老禅师也不声张,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下。

不到半个时辰,果然听到墙外一阵响动。随后,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院落。这时,小和尚才发觉,刚才他踏上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这事不小,顿时令小和尚惊慌失措,瞠口结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候师傅的责备和处罚。

老禅师以很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吧。”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师傅并没有厉声地责备小和尚。

一句平静话语,让小和尚顿悟,内心成长了许多。从这之后,小和尚再也没有出去偷玩,从此专心致志学习佛家经典著作,领悟人生道理。

家教也是如此,家长要善于运用宽容的力量,让孩子内心深处受到触动,获得前进的力量。

宽容的力量,往往会带来一个圆满的结果。

 

惩罚孩子的3个绝招,巧妙不伤感情,爸妈快收好

 

 

03

让做错事的孩子,自己承担后果,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一对日本老人居住在美国。一天,一只球飞来,打碎了他家的玻璃。老人说:“可能是踢球的孩子打碎的,按照东方的习惯,此时肇事者的家长应该出来赔礼。”但是,直到天黑,都没有人出来对这件事负责,老人心里很不爽。

第二天一大早,一辆汽车停在他家门口,车上跳下来一个黑皮肤的男孩子。

“对不起,先生,昨天的玻璃是我打碎的,可是,昨晚玻璃店关门了,只好今天一早赔给您。”男孩说完,从车上搬下来一块彩色玻璃,安装上去。

老人很感动,进屋拿出一包刚刚买来未开封的糖,送给这位黑孩子,以示感谢。不一会儿,黑孩子的父母出现了,退回这包糖,客气地说:“我们的孩子犯了错误,不应该得到这样的奖励。”

日本老人十分感慨。

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多么有效的方法。不用打骂的方法,只用让孩子知错改错的行动,就足以让孩子受到教育了。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签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