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改变自己,奋斗改变人生!

小改变

当前位置: 主页 > 营养生活 >

戒掉“不沾锅”,我做的菜突然变香了

时间:2024-06-18 21:30来源:未知 作者:网络 点击:
戒掉“不沾锅”,我做的菜突然变香了

开篇先明确一下立场:

我不是卖锅的,我就是一个爱写字的厨子,只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分享一些观点。

网上有很多关于不粘锅的文章,都是讨论是否有毒,致癌的话题。

这篇文章,以厨子的视角创作,从烹饪和味道的方向来讨论。

大家可以放心的看,别紧张。

太多人都喜欢急功近利,而且还不会承认,在工作上,在生活中,甚至在厨房里。

没有哪一种炊具或者烹饪手法是万能的,烹饪在于合理的搭配,适宜的变化以及不断的创新。

味道是不会骗人的,人才会骗人。

这篇文章,我蹭个高级的话题,厨房里的断舍离,从不粘锅开始下手。

戒掉“不沾锅”,我做的菜突然变香了

 

对于初入厨房的人,粘锅这件事儿,就是眼前的大山。

什么五味调和,色香味全,煎炒烹炸,下锅一粘,转眼又糊,任谁也提不起兴趣继续做菜了。

谁都不是垫着炒勺出生,下地就会做菜的。诸多大腕儿名厨,刚学做菜的时候,也被粘过。

只不过,有些人的热忱被粘掉了,有些人却粘的更牢了。

我就是那个被锅粘住了的人,甚至有段时间,不在厨房泡够俩小时,这一天就跟缺点什么似的。

戒掉“不沾锅”,我做的菜突然变香了

 

我也曾试过很多办法,热锅凉油,热油划锅,姜片抹锅,煎鱼撒盐。

能用的法子都用了,被粘的命运还是没被改写。

直到不粘锅闯进我的厨房里,仿佛任督二脉被打通了一样痛快。

与不粘锅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帮助,那种丝滑的快感倒显得有点微不足道了。

最重要的是,锅不粘以后,我可以尝试更多的东西,学习不同的菜品,练习各式的手法。

老实说,基于这个原因,不粘锅确实帮很多人提高了太多的厨艺。

也让很多人,上了瘾。

戒掉“不沾锅”,我做的菜突然变香了

 

好景不长,没过多久我就发现我的不粘锅竟然不灵了,炒啥粘啥,跟抹了胶水儿一样。

而且不粘锅像是受了啥大灾一样,满目疮痍,甚至锈迹斑斑。

受我工科生思维的引导,我上网查了下不粘锅的原理,顿时心情变得复杂起来。

戒掉“不沾锅”,我做的菜突然变香了

 


不粘锅,是怎么做到不粘的?

我们常用的铁锅,看起来挺光滑,但是放大看以后就像冰川森林一样,由无数个尖锐的凸起链接构成,这些“山谷”其实就是粘锅的元凶。

不粘锅的设计思路是,在不平整的表面上,再铺上一层光滑的“路面”,做到食物与锅的物理隔离。

前面我说的不粘锅的伤痕,其实就是这层路面出现了“断交”,被炒菜用的锅铲破坏了。

戒掉“不沾锅”,我做的菜突然变香了

 

这时候一个问题钻进了我的脑子里,那些为了不粘而粘在铁锅上的涂层去了哪里?

很显然,他们混进了菜里,顺便被我们下了肚。

想到这儿的时候,我不禁后背一凉,这涂层会不会有毒?

涂层的本名叫做特氟龙,但他并不是只为不粘锅而生。

因为他具有耐腐,阻燃,耐候,耐辐射,摩擦系数小等等的特点,在工业上算得上是个抢手的香饽饽。

像是电缆,耐腐的手套,建筑物外墙上都会用到。

看到这儿的时候,我嗓子眼儿里的心终于踏实了。

戒掉“不沾锅”,我做的菜突然变香了

 

可是,我突然又觉得自己好蠢,竟然犯了一个很低级的逻辑性错误。

没毒,就代表能吃吗?

就算特氟龙没有毒,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可是我仍旧不想让他进到我的肚子里。

何况他还有一个很霸气的外号,“塑料王”。

塑料袋我都不吃,更何况塑料王了。

难吃的食物我都不吃,更何况塑料袋了。

这个逻辑才对嘛,不粘锅被吐槽以后,他请的公关公司业务不错。

成功的通过占据逻辑制高点的方式,混淆了概念,给自己洗白了。

哦,不对,不粘锅不能用力洗,涂层很容易洗没的。

戒掉“不沾锅”,我做的菜突然变香了

 

老实讲,即便是没有以上的这些事儿。

就算特氟龙是个营养丰富的家伙,能提供人体所有不能合成的氨基酸。

从味道的角度讲,不粘锅还有一个致命缺陷。

用不粘锅做菜,不香。

菜品是有使命的,他们要让食物具有鲜香的性质。

否则只能叫做食材,而不配称为美食。

戒掉“不沾锅”,我做的菜突然变香了

 

不可否认的是,中式烹饪的元年是伴随着铁锅的出现,而开启的。

历史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游牧民族南下征战,还有一个很现实的目的,抢铁锅。

因为铁锅,能让菜品变香。

回到不粘锅这边,特氟龙具有一定的耐温属性,区间大概是-275到+385。

一成油温是30度,做菜油温最好别超过7成,也就是210度左右。

实话讲,这个成绩已经很棒了,但在烹饪上还差那么点意思。

戒掉“不沾锅”,我做的菜突然变香了

 

烹饪并不只是需要高温,还需要升温的速度。

如果升温速度太慢,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温度不够了。

而温度的缺斤短两,带来的后果就是香味的不足。

至于温度与香味的关系,我在以前的文章里都有过讨论,在这里就不凑字数了。

我挑一篇有代表性的,把链接放在文末,想要提高厨艺的朋友可以点开看看。

戒掉“不沾锅”,我做的菜突然变香了

 

历史教会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

不粘锅虽然有诸多缺点,但是他仍有可取之处。

我在店里卖过一段时间卤肉饭,深受顾客的好评。

很多人都说,吃完以后才想起来这才是肉的原香。

我这种卤肉饭的做法里,最不能缺的就是一口不粘锅。

精五花肉改刀成条,不粘锅凉锅的时候把肉下锅。

中小火持续煸炒,先是出水,再是出油。

煸炒的过程中,鼻子是最痛苦的,因为五花肉的腥味会彻底挥发。

出油以后下白糖,炒一会儿肉的颜色会更亮。

然后是杏鲍菇,让杏鲍菇造成吃油吐油的过程,下葱姜末。

炒出香味以后,下花雕酒,残存的腥味会被彻底带走。

酒香扑鼻以后下酱油,然后加热水。

盐,胡椒粉,一丢丢十三香调味。

大火烧开,转进砂锅里,开最小的火慢慢炖。

时间没有上限,越炖越香。

戒掉“不沾锅”,我做的菜突然变香了

 

这道菜里,不粘锅有两个重要的作用。

温度从常温开始升,五花肉的腥味得以大幅度去除,因为不粘的效果,提供了操作上极大的便利。

然后就是辅助保护了鲜味,因为温度的限制,鲜味得以保存。

大家可能只记得肉的香,忘记了肉的鲜。

在激发肉香的同时,保留肉自身的鲜味,通过砂锅里时间的作用,让两者再次结合,这样调制出来的味道,就是肉的原香。

戒掉“不沾锅”,我做的菜突然变香了

 


做事儿要有头有尾,怂恿大家戒掉不粘锅,还要教大家铁锅不粘的技巧。

前面提过,铁锅粘锅的原因,就是因为表面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不平整造成的。

让他不粘的方法,都是把表面变平整,在山谷修路。

不粘锅修的是“塑料路”,我们可以修“油路”。

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先把锅烧热,山谷的裂缝会更大,然后倒油,让油深度浸入山谷,等温度下降,油被抱在其中,实现不粘的目的。

操作起来是这样的,干锅点火,锅烧热倒油,油烧热关火,锅凉油凉以后再点火,温度升高到合适的状态开始炒菜。

这个方法,屡试不爽,我在家做菜用的最爱粘钢锅,从没粘过。

戒掉“不沾锅”,我做的菜突然变香了

 

接下来,说一说锅气。

大家可能觉得有点突兀,讨论不粘锅的文章,跟锅气貌似不沾边。

但在我看来,用不粘锅做菜味道不理想,似乎就是因为里面少了那玄而又玄的“锅气”。

锅气这个东西,就像我做厨子的之外的本专业,电气。

都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当然了,就算能摸到,最好也别摸。

就像电真实存在一样,我相信锅气也真实存在。

不过他可能不一定是气,而是菜品制作过程中,味道的一种状态。

或者说是一种混合了锅内所有成员精华成分的组合物,食材本味,调味料,香料,小料的味道,以水和油共同承载,在温度的作用下挥发出来一部分,用来通知我们的鼻子,味道在锅内运行状态良好。

当用量,手法合适的时候,在适宜的温度下,自然会催发出来。

需要大火,急火,但要的不是火本身,而是他们提供的稳定的温度来源。

戒掉“不沾锅”,我做的菜突然变香了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高温烹饪与健康相违,过去被认为是厨师技艺的锅中烧现在被扣上了“不健康”、“致癌”的高帽。

说得很对,我本人也赞成这样的观点,但依旧是要辩证的看问题。

就以“锅气”为例吧,若是长时间的高温,锅气会产生,也会消失,高温不仅会有损我们的健康,也会夺走味道。

戒掉“不沾锅”,我做的菜突然变香了

 

说了这么多,到底不粘锅要不要扔呢?

我的答案是,“扔”,但别扔远,扔到身手能够到的最远位置就行了。

这样说有点含糊其辞,其实我是想表达,不粘锅使用得当,会给我们的厨艺添油加色,过分依赖只会走断崖式的下坡路。

推荐使用的场景:

煎,早餐的煎蛋,烧鱼的煎鱼,如果把握不好,最爱粘锅,这时候不粘锅是最好的选择。

鲜,饭店后厨也有不粘锅的,烹饪鲜味为主的海产类食材使用最广。

使用时切记:

别干烧,涂层耐受温度有极限,容易爆。

用木铲,多厚的涂层也怕金属划破,用的越久,越怕。

按时换,一旦有涂层脱落,就要着手做换锅准备了。


希望文中的个人观点,会对大家的厨艺有所启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签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