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改变自己,奋斗改变人生!

小改变

当前位置: 主页 > 营养生活 >

懂了这些“烹饪原理”的人,迟早都会变大厨

时间:2024-06-18 21:30来源:未知 作者:网络 点击:

我记得以前某个知名论坛里,有个回复超百万的帖子,问题是“炒菜时盐放多了怎么办?”

下面回复五花八门,有说放水的,有说加糖的,有说放味精的,还有说再切点菜放进去。

比较极端的网友说,“我脾气大,如果盐放多了,我一般连菜带锅都扔了,重新做。”

其实盐如果放多了,做多少补救措施都是亡羊补牢,按照网友说的,就算加糖可以中和一下咸味儿。

那么按照提问的思路,其实还有以下问题。

炒菜时,糖放多了怎么办?

炒菜时,醋放多了怎么办?

炒菜时,油放多了怎么办?

炒菜时,菜放多了怎么办?

炒菜时,都放多了怎么办?

如果总是发生这样的问题,那就只能按那位极端的网友说的做了,连菜带锅都扔了,很有可能是锅的问题。

懂了这些“烹饪原理”的人,迟早都会变大厨

 

我们都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但偏偏到了做菜的时候,就忘记了。

锅底腾腾的火苗,油锅里噼里啪啦地响动催生的紧迫感,往往会令我们失去冷静。

小手一抖,放多了。

回首一看,放错了,把盐看成糖了。

怎么办,去论坛发个帖子吧,炒菜盐放多了怎么办?还得加上一句,菜还在锅里,在线等,急!

好,开题写完,严肃地进入正题。最简单的烹饪原理,其实是调味的“步步为营”。


加盐的逼近法

每一道菜,调味料的用量都有一条“红线”。

我们在下料的时候,需要无限地入接近它,或者等于它,但绝不能超过他

这条红线就是菜谱上的盐2g,生抽10g,白糖3g……

但是在我看来,烹饪绝不是一件可以标准化的事情,这条红线应该在厨师的脑子里,而不是在菜谱上。

懂了这些“烹饪原理”的人,迟早都会变大厨

 

家里做菜就简单了,自家人的口味,做饭的人心里是最清楚的。

逼近法最通俗的解释,控制好每次的量,逐步接近红线,一次不够就加两次,两次不够三次

当我们经验到达一定程度时,或许可以一步到位。

但是我做菜这么多年了,至少两次加盐,不是不相信自己的判断,而是我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味觉

总之,在初学做菜时,加盐的宗旨就是,少量多次

尤其是现在盐的品种繁多,咸度各异,有时候换一个牌子的盐,我自己都不知道该放多少,就只能加一筷子尝尝,再继续调整。

每次去朋友家做客,我总被要求去厨房露两手,推脱不掉,到了厨房第一件事便是尝尝盐的咸度。

懂了这些“烹饪原理”的人,迟早都会变大厨

 

想要控制用量,有两个妙招。

粉状调味料,换最小的味勺,我一直用1g的味勺,当勺子变小后,用量控制更精准。

心理上也有变化,虽然一勺只有1g,但是已经好几勺了,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暗示。

液体调味料,不直接加入锅中,液体的调味料,倒入炒菜的勺子中,若是感觉多了,可以倒出来点,多了一道容错的机制。尤其是用老抽的时候,直接倒锅里的话,不小心放多了,可是一点挽回的机会都没有。

菜谱中的适量,当作少量

我们在学做菜的时候,最头疼的事情就是看到菜谱上的“适量”二字。

有句老话说,众口难调,地区之间,各人之间口味差异化有的很明显,所以才迫不得已得把适量这个难题抛给了读者。

最开始的时候,我把适量,理解成了随意

经常自我发挥,某些调料总是放多,做成了四不像。

估计跟我有同样经历的朋友,应该也有不少吧。

有一段时间,我甚至很少看菜谱,而且不相信菜谱。

毕竟一道菜中,调味料之间的配比对味道的形成占很大关系,随意的用量,只能做出随机的味道。

懂了这些“烹饪原理”的人,迟早都会变大厨

 

直到有一次,跟我师父学做一道豆瓣鱼的时候,他随口的一句话点醒了我。

刚开始做做鱼的时候,我总是把握不好糖和醋的用量,要么甜了要么酸了。

师父说,“要是把握不好量,就先少放,哪怕这次做不好,多做几次也就会了。”

师父随口的一句话,其实是一种学做菜的方法。

学一道新菜,首先要明确的一点,这道菜不可能做一次就成功,需要多次的尝试,练习才可以。

当做新菜时,调味料用量最好从少向多去递增,而不是先过量再减量

从味觉上来讲,味道重一些比味道轻一些的记忆更深刻

而恰恰,我们还有先入为主的习惯。

用量多了,减去少量后就会让人产生好感,这其实是错觉,这样做距离红线会有差距。

当用量少了,加量的过程,反而味觉反应会比较准确,最终味道距离红线更近。

这个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是同样的道理

底味,调味,定味

之前的文章里说到过菜品味道的形成过程:异味去除,本味释放,味道融合,食材入味

这是以整道菜品为个体时,味道的形成过程。

若从调味料的角度出发,大致分为这三个过程:烹饪前入底味,烹饪中期调味,烹饪后期定味

调味料使用的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每道菜都要分这么细。

简单一点的菜,可以没有入底味环节,也可以没有定味环节。

懂了这些“烹饪原理”的人,迟早都会变大厨

 

以一道普通的家常烧鱼为例,跟大家阐述下。

新鲜鱼杀好之后,流动的水仔细冲洗,鳞片,内脏,鱼鳃,鱼肚黑膜这些都是腥味的来源。

用盐,胡椒粉,花雕酒,葱姜给鱼身和鱼肚内做按摩,然后腌制,这个过程去腥的同时入底味

腌好以后,用清水再次冲洗干净,粘上干淀粉,可以整条鱼,也可以分块下锅炸,这个过程,去腥,定型,增香。

姜片,葱根,香菜根,可以放一个八角和几粒花椒,也可以不放的。

锅里加食用油和荤油,或者用五花肉提前炒出猪油。

把准备好的料下入,小火慢炒出香味,加豆瓣酱,炒香,炒酥,炒出红油,烹入花雕酒。

加热水,烧开后用生抽,白糖,醋,胡椒粉和盐调味。这个过程,就是烹饪中期调味

把炸好的鱼下进去,炖几分钟后,锅中味道开始释放融合,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追盐或者糖等等。

出锅前可以加一些蒜末提味,为了更香可以稍微放一点料油。这个过程,就是后期定味儿

这种炖鱼的方法,大家可以在家里用,基本上不会失败,操作没什么难度。

说白了,这其实也是一种思维习惯,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才是做事的捷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口气也吃不成胖子。


不过,在烹饪中有个特例,除了步步为营外,有些时候还真需要一步到位。

扩展阅读,烹饪的“一步到位”。

以“烧”为名的菜品中,制作过程中水的加入需要一步到位。

烧和炖不同,烧菜最灵魂的部分是除了食材之外那丢丢浓稠的汤汁

汤汁夹杂着味道,包裹着食材。

厨师口中常说的勾芡的最高境界是“自然芡”,也就是食材中的淀粉或者胶原蛋白高温熟化后产生的黏性。

懂了这些“烹饪原理”的人,迟早都会变大厨

 

无论是烧的过程中,还是成菜后的汤汁状态,其实都是化学中所说的“胶体”

胶体其实是一种物质的存在形式,并不是多什么神奇的现象,自然界中,甚至我们身边都存在着的。

光束穿过森林时形成一条光亮“通道”的丁达尔效应,是一种气溶胶。

胶体在烹饪中其实每天都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我们平时喝的粥就是一种胶体。

烧这种手法中,汤汁也是胶体

如果水加的不到位的话,中途加水会破坏胶体,也就是化学课上学到的“聚沉”。

胶体被破坏,则需要重新形成,这个过程中味道的形成被强行终止,即便再开始形成新的胶体也已经对味道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就好像我们辛辛苦苦熬好了一碗小米粥,谁不小心给倒了点水进去,本来浓稠的粥就泄了,口感香味全无。

这其实是烧菜时,不能中途加水的原因。

本篇文章是最近更新的“烹饪原理”系列文章中的一篇,第一次看到的朋友别忘了去主页查看。

懂了这几个烹饪原理,我“突然”学会了做菜

菜谱里写不出来的“烹饪原理”,才是提升厨艺的精华

懂了这几个“烹饪原理”的人,掌握着做菜的诀窍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签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