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画蛋》这篇文章后,我懂得了反复练习基础知识打好功底的重要性。 画蛋的故事是出自意大利。在欧洲文艺复兴的15世纪后半叶,意大利出现了一位草越画家达・芬奇。达・芬奇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去拜名师佛罗基奥为师。老师接受了这个资质极好的学生。达・芬奇的老师佛罗基奥教他画画,不是一开始就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要他反复练习画蛋。达・芬奇画了一个又一个,一直画了十几天,开始不觉什么,后来越画越有点厌烦了。老师看他那个懒散劲,也看出些眉目来了,一天,佛罗基奥老师庄重地把学生叫到一边,并认真地说:"请你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一千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比方说,把头抬高一点看,或者把眼睛放低一点看,这个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佛罗基奥还说:"反复地练习画蛋,就是严格训练用眼睛细致地观察形象,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做到手眼一致。"
画蛋不是小孩子玩的?太简单,达・芬奇开始画蛋有些不耐烦,后来经过老师的耐心指导和说明,明确认识了画蛋--训练画画基本功的重要性--画中哪怕有一处败笔就等于葬送整幅画。领悟到老师的用心良苦,于是,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造出许多不朽的名画,成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卓越的画家。画家佛罗基奥对达・芬奇的指教至今对我们还有很大的启发。 我喜欢写作,但总是急于求成。在语文课本熟悉之后,还可以考虑其他的课外资料,多看书、多看报、多记笔记会是一个很大的补充,当然能背是最好的,不能背下来,能记个脉络,梳理顺序,也对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像我自己,平时学习的时候总是不耐烦去钻研那些基础知识,而喜欢去钻"牛角尖"。记得有一次,学校准备测验,老师布置好我们去复习知识,而我自己却去钻一些难题偏题结果,测验成绩不佳。老师提醒我说:你要多注意基础知识的练习啊。基础题,你不要小看它,只要将几个基础题稍加改变,结合在一起,便成了"难题"了。一道题有多种解法,如果你把各种解题的技巧都掌握了,基础题不做好,"难题"是做不出来的。 又如,平时学习我是不注意反复去练习的,做过的题目或练习,不愿意做第二次、第三次,结果是基础知识不够熟练。老师曾提醒我说:要注意反复练习已经做过的习题,这样才能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只不过是在此的基础上进行叠加罢了,碰到难度较大的题目,就能够解决了。我按照老师的话来严格训练自己,力求做到多次反复地练习基础题,做过一遍的,隔段时间再重做;对基础的知识反复去揣摩、钻研,结果以前认为是"难题"、"怪题"的,现在也不觉得难和怪了。 ![]()
这个画蛋的故事,主要告诉了我们打基础的重要,万丈高楼平地起,同时还告诫我们,要专心一志地找住一个突破口,要矢志不移地练下去,厚积薄发。任何朝三暮四的做法或者喜新厌旧的变换,都会得不到应有的效果。今天画蛋,明天画鸡,后天画鸡下蛋,那将什么也画不像,怎么也得不到提高。同样,我们在学写作,今天写妈妈,明天写奶奶,后天写妈妈和奶奶,没一样什么也写不好的。所以,画蛋这个故事分明在说,要画蛋就画蛋,一切从画蛋上练起。表面看来,天天画的是蛋,其实就是画各种形状的蛋,只要把蛋画好了,从各个角度画好了,观察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各种技法练精练熟后,再画其他事物,也就触类旁通的都会画了。由此可以说,佛罗基奥不只是大画家达・芬奇的老师,也是我们初写者的好老师。 武术家李小龙说过的话:我不怕遇到练习过10000个腿法的对手,但害怕遇到只将一种腿法练习10000次的强敌。 武术如此,学习也一样。考题不怕你看过多少本书、做过多少练习,但害怕你把每一本书的重点、多道习题的解题思路都记住,从而举一反三,揭开它的真面目。 总是记不住要背的知识点,刷题数遍,但没有记住其中的解答思路,以此运用到别的课题上,最后就变成"盲刷"。 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你不认真复习,更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你只是没有用对方法。思维能力强了,基础越牢固,网上学习就越容易。因为任何题目都是简单的题目组成的。 多年来的事实证明,仅靠系统学习语法知识,或仅仅是把课文一篇篇地学下去,都不太管用,需要另外研究一点办法。 语文学习内容包罗万象,既有模糊的知识,也有清晰度较高的知识;既包括许多无法从语文学习角度理出序列的内容,也包括许多可以理出序列的内容。这就是语文学习所固有的面貌。前面说到许多同学学习中的困惑,正与语文知识的这种特点有关。为了便于同学们的学习,我想应当把有序和无序作些区分、无序的就按无序去对待,完全不必纳入某种固定序列,可以因人而异,自行其是而又能大致理出序列、构成系统的,就应设法理出比较明确的序列,不如此就不便于把握住重点难点,不便于提高学习效率。但任何序列都不可机械对待,所谓重点难点的掌握,也还要靠每个人在实践中去消化、融汇,才能真正形成能力。而这又不可能不因人而异。 以上所说的,便是本文编写的指导思想,也是我对语文学习方法的总体认识。希望使用本文的同学们能了解这些想法,这样会有更好的效果。 你通过前阶段的学习, 你就可向更高的方向前进――采用整体学习法:需要通识教育。 就像我们研究人的健康问题样,一定要将人体进行功能性的区分,否则笼而统之,遇到问题就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理不清头绪,找不到关键症结所在。 为了保障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最终人体形成了八大系统,包括: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这些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能够健康生存下去,直到一些肌体老化,功能消退,生命终结。缺少一个,身体就是无用之壳,行尸走肉了。 这些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能够健康生存下去,直到一些肌体老化,功能消退,生命终结。 但这八大系统本身又必须由系列的器官构成一种完整的功能,比如消化系统,又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以及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等消化器官构成。这些消化器官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人的能力系统也是如此。 有一种人,学习知识永远比别人效率高。他几乎不用怎么努力,就可以获得很好的成绩。他可以随时随地的去参加知识竞赛,而不需要提前预习或者复习。哪怕一个陌生领域的技能,他可以通过自学而学成高级水准。 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人是天才,一定智力超群。可是这个"天才"本人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智力的高低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学习力。想要拥有高效的学习能力,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才可以。 那么这个"天才"究竟用的什么方法呢? 在学习他的方法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天才"究竟是谁。他是《如何高效学习》的作者斯科特•扬。别人在麻省理工学院需要四年学完33门学科,而斯科特•扬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他利用自己独创的"整体性学习法",仅用了十天时间,便学会了线性代数,创造了奇迹。 我们传统的学习方法是先获取知识信息,然后再理解记忆。而理解记忆的方法就是大量的重复练习。直到将一个知识存入我们的长期记忆库。 这种学习法是我们上学时期一直在用的。从小学开始,老师教给我们一个数字,然后就会要求我们把这个数字写十遍或者一百遍,最后熟能生巧。我们的作业内容就是不断的重复知识,通过反复强调记忆,让知识存入我们的脑海。 可是作者却认为,这样的学习方法并不高效。虽然我们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学会了一个知识。但是很难将一个知识更灵活的运用到其他领域。而且很难构建成一个知识网络。 也就是说,我们只是机械的学会了一个知识点,却不能将一个点连成线,更不可能将知识结成一个知识网络。 可是如果想要拥有高效的学习效率,我们必须要构建起一个知识网,将学习形成一个系统。 整体性学习法的宗旨就在于知识的整体性。如果你能够建立起一个知识网络,那么每一个知识点都不再是孤立的存在。无论我们想学习什么,都可以在知识网络里找到相关联的信息。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理解效率,并且加强我们的记忆能力。 书本不是一个个知识点的无序堆积,而是一个树形结构,一个节点就是一个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建立并完善这颗知识树,在学习中不断调整、增删节点,不断发展、壮大这棵知识树。 知识关联就是联系知识和知识之间的牵引线。如果我们的知识体系是一座城市,那么简化结构就是一座城市的简化地图。而知识关联就是一座城市的道路。有了道路,才能让一座城市发达起来。 比如说,一个村子里有很丰富的物产,可是因为山路曲折,而没有办法将物产运输出去。那么想要让村子里的人脱贫,那么首先要做的事就是修路。只有让村子和外面构建起了联结,才有机会将丰富的物产输送出去。 同样的道理,你学会了一项专业技能,但是你不知道如何应用的其他领域。那么你要做的事情就是给自己的大脑"修路"。让你学会的知识和其他知识相连接。这样才有助于你理解新的知识--知道朝向哪一个方向,才能让你出类拔萃。如果方向搞错了,再努力都是白搭! 要确定你是真的掌握一个领域必须有遍历这个过程!只有当你遍历过好几次以后,你才知道自己是真的掌握了,而不是认为自己掌握。 ——为了取事业上的成功,你必须要先成为某方面的专家。要是你去研究研究那些大师们的话,你就会发现他们在某个方面是有专长的--这样你了解和认识技术的发展规律。 不懂艺莫谈艺。如果你没有掌握科学的规律,就不能在各学科出入自如了!这可是搞科学研究根基啊! 要是你还没有什么专长的话,你就要去改变这种局面;构建你的核心基础,再在某一个方面进行深造,你至少要在人生的一个方面成为专家,这就是你的一生的目标。 要是你所投身的专业领域是你所热爱的,那就非常有实际意义。为什么呢?因为只要你是在做自己所热爱的事情,那你就能更快速地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而且你也会很享受这个过程。 正确认识自己,就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知道自己的爱好,认识自己的性格,不盲目从众,不活在别人的评价里面,这就是正确认识自己的开端,每日三省,每天思考的是今天的自身情感变化,遇到了哪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以及那些不美好的事情,这就是正确的认识自己。 至于从哪些角度认识自己,比如我处在社会中的那个位置?我在别人心中的角色是什么?我自己需要什么?在正确了认识且思考过这些答案之后,才能对未来做出正确有益的决策,如果这些基础需求都没搞明白,在错误的认知前提下,只能做出错误的决策。 每个学生都是一片不同于其它叶子的独立存在。所以,在对学生的学习引导上,我们一贯提倡因材施教,这无可厚非;与此同时,教师与学生一样,也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师因个性、气质、教龄、人格魅力、思维定势、知识结构、学习方向等等原因,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且适合学生的一套教学模式。 做过很多的尝试,换个很多的职业,当你有了足够的阅历,对这个社会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在实践发现自己有哪些才能,特别擅长某一技能,然后挖掘它。 认识自己,知己知彼,你就找到自己的"快车道",在这条跑道上一直奔跑,未来才能逐渐崛起! 你要结合自己的独特性来开发自己的专长,让自己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足够的深度。你拥有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与个人观点,利用这点让你的人生变得与众不同吧! 一个人崛起的开端,是开始逐渐认识自己。 哲学家梁漱溟1928年在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的一次演讲中曾经提到过思维的八个层次,其中第七层是"一览众山小"。 "学问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出来。这个浅薄,那个到家,这个是什么分数,那个是什么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为自己从前也是这样,一切深浅精粗的层次都曾经过。" 大致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当你真正的掌握了一个领域,你其实是有感觉的,因为你能看到别人的优劣短长,各种说法的对错、可借鉴和可抛弃的地方在那里。 那么,你如何才能成为一位专家呢?你必须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进,要想成为专家可没有什么捷径,这个过程是你必须要去经历的。有人说,你需要1万个小时才能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每个人每天都拥有24小时,不同的人对24个小时的利用完全不一样,也就成就了不同的人生,而怎样做好计划、安排好一天才能更加有价值呢?没有标准,如果非要立一个标准的话,内心的满足就是标准--专才,当然你可以高标准来对待--成为市场最受欢迎的杰出人才。 我是说过你要成为做某事的专家,但没有说你可以做任何事情。你所做的事一定要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才行。换句话说,"要让人们认为你的专长是有价值的。"如果你的专长是"能够把字母表倒背如流",那你就很难变得富裕。 你的专长一定要有一种社会需求,例如娱乐、时尚、商业、信息等等。你可以当服装设计师,也可以当首席财务官(CFO),也可以是演说家,还可以写本书,甚至还可以开家珠宝店,根据具体情形进行综合分析和创造。 一般大学出来与名牌大学有一拼吗?当然有,但优势不大。要想让自己的铁钥匙比人家的金钥匙更受欢迎,就必须将这把铁钥匙挫刻得更好,能够更快地开锁,能够开更多的锁,那你就有机会了。也就是说,非名校的学生为了毕业求职时具备不亚于名校毕业生的竞争力,就只能更好地珍惜大学四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基于此规划全面、深入地塑造核心竞争力。 最关键的就是,"一定要让人们认为你的专业技能是有价值的,"也就是说,要是没有你的存在,他们的生活就会变得不那么方便。那你如何才能知道别人会欣赏你的才能呢?他们会谈论你的特长的,他们还会向自己的朋友宣传你,他们还会感到很兴奋,他们会觉得你的专业技能是无可替代的。 当我们每一个人都把终身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技术就日趋精湛起来,成为专家、大师是有可能的。那么我们中间有很多人可成为国家栋梁之材,我们的民族就会更加睿智灿烂,能把我们伟大的事业不断推向光明的未来。 |